中医防治流感健康知识讲座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温病”或“疫病”范畴。

中医学认为。解讲细,本病主因时行病毒与六淫侵袭人体所致。小儿脏腑娇嫩,肺气不足,肌肤柔嫩,寒暖不易自知,故易感邪而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流感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春季风寒交侵,应暖反寒或冬季形成暖冬,当寒反暖,人体不能及时应变调节,病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致卫表失和。为有效预防流感的流行卫生院组织预防保健科及业务骨干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卫生院中医科王主任就流感知识从中医角度给予了详细讲解。

 

流感**预防措施

(一)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应注意增减衣物,尽量避免人群聚集。

2、“食饮有节”,饮食有规律,合理膳食,忌食辛辣。

3、“起居有常”,作息有规律,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调节情志,乐观开朗,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克服对流感的恐惧心理。

(二)饮食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应清淡饮食,多饮水,也可选择一些对预防流感有辅助作用的药膳或药饮。

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苏叶饮:苏叶3克、生姜3克、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苏叶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3克、菊花3克、芦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带皮鸭梨一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供平时容易“上火”人群食用。

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

鲜板蓝根30-60克,淖水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三)药物预防

对于易感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下中药处方:

1.成人处方

(1)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5g、板蓝根15g、荆芥10g、金银花15g、牛蒡子10g、桑叶5g、生甘草5g。

功 能:疏风固表,清咽利喉,清热解毒。

适应人群:平素体虚,易感冒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剂为宜。

(2)桑叶15g、金银花15g、桔梗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贯众10g、苏叶10g、陈皮10g、佩兰10g、生甘草5g。

功 能:解毒清热利咽。

适应人群:湿热体质,易“上火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剂为宜。

不同人群在医师指导下连续服用3剂,在感冒流行期间可再服用3-5剂,亦可选用“咽炎消合剂(院内制剂)”。

2.儿童处方

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5g、神曲10g、甘草5g。 

功 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食滞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剂为宜,亦可选用“清肺润燥合剂(院内制剂)”。

(四)服用中药预防流感的注意事项

1.老人、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3.预防流感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服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五)其他

根据中医和民间用药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菖蒲、苍术、艾叶、藿香、佩兰等。

治疗: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舌脉,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1)疫毒犯肺,肺卫失宣

症状:发热,咳嗽,痰少,口渴,心烦,汗出,身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 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参考处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荆芥、桑白皮、桔梗、杏仁、薄荷、芦根、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加 减:伴有恶寒者加防风。

针刺治疗:取穴(肺俞 中府 风池 曲池 尺泽 鱼际 合谷 列缺),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参考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喜炎平注射液、“臭灵丹合剂,清化痰热合剂”(院内制剂)等。

(2)疫毒袭肺,外寒内热

症状:发热伴有恶寒身痛,头痛,咳嗽,咯痰量多,色白或黄,口干,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紧或浮数。

治 法:散寒解表,清泄肺热

参考处方:麻杏石甘汤合九味羌活汤加减。

生麻黄、生石膏、杏仁、防风、白芷、生地、藿香、羌活、桑白皮、浙贝母、炙甘草、葛根。

加 减:寒战高热加柴胡、黄芩、青蒿。

针刺治疗:取穴(肺俞 风池 曲池 合谷 尺泽 鱼际 丰隆 内庭)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参考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喜炎平注射液、“臭灵丹合剂、宣肺平喘合剂”(院内制剂)等。

(3)疫毒壅肺,气血两燔

症状: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喘促,甚至不能平卧,胸闷气憋,烦躁,渴饮,或见神昏,恶心呕吐,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治 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参考处方:清瘟败毒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水牛角、生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连、黄芩、炒栀子、全瓜蒌、法半夏、生地、丹皮、赤芍、桔梗、生甘草、知母、银花、贯众。

加 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神昏谵语,逆传心包者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

针刺治疗:取穴(肺俞 风池 曲池 尺泽 鱼际 大椎 膈俞 血海 足三里),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

参考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清化痰热合剂(院内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