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在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干部保健局的组织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杨如意教授,为青海省安全厅70余名干部开展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杨如意教授讲述了中医“未病先防。养调行进面,既病防变”的理念以及脏腑养生的相关知识,指出中医药的调养要基于机体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通畅、气机的调达等方面进行调养。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行诸外”,机体内部脏腑、气血、气机的变化和异常,一定会在外有所表现,因此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表象、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来体察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一定的对应联系,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过度往往通过这种对应联系的途径损伤五脏精气,《黄帝内经》云: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与现代医学认为的脑的功能相似,如精神、意识、感情、思维活动统归为心,统属神明之列。

 

《黄帝内经》将精神活动分属五脏,认为五脏皆有精神活动,以心神为统帅,如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魂、魄、意、志又都听从于心,。这是由于心具有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整合作出反应,并由此统摄全身的功能,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外以抵御病邪的侵袭,为人体之中枢。必须时时处于轻捷敏达状态,要“思无邪”,要“恬淡虚无”,要“清心寡欲”。

 

《导引本经》上说,“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如果心神血脉受到严重伤害,会有猝死的可能,或精神错乱,躁狂、喜怒无常。所以平时注意养心养神至关重要。 

《养性延命录》指出:“静者寿,躁者夭。”养心的要务要静心、静神,外须顺四时自然之性,使心情畅达而不违,内则恬静淡泊以保神。 

此外,心还主血脉,神得血而生,因此血盛脉旺,心神守舍,亦是调神养心之法。心主血脉之功能正常,则全身感觉舒畅,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脉象和缓而有力;若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如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则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夜寐多梦等诸证丛生;若气机不畅,心脉瘀阻,则唇面紫绀,舌边瘀斑,胸闷,气憋,甚则血管堵塞。中医治疗宜针对病机,或补益心之阴阳气血,或理气通脉,活血化瘀,需注意的是,活血必要补气,以防活血药物过于耗散。至于补气血之药,常用的如人参、黄芪、当归之类,都为上好佳品。 清心的食物有苦瓜、黄瓜、冬瓜、西瓜、丝瓜、绿豆、赤小豆、莲藕等;清心火的中药有淡竹叶、莲子、琥珀、灯心草等,也应随证用之。

肺为诸气之统领 

肺为华盖,统领诸气,主皮毛、主营卫,为“娇脏”,又称为“上将军”。肺主治节而司呼吸,对生命活动有特殊意义。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随着呼吸的节律,调节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在气的作用下,推动着血和水液的流布。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水谷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宗气,上走气道,与呼吸发声有关、中贯心脉、下蓄丹田,推动气血运行,维系着人体功能的盛衰。 

 

中医养生特别注重呼吸的锻炼,把它作为联系心神和感情与形体的纽带,逐渐成为呼吸调节与心神摄养相结合的“和神导气”之道,就是最为通行的气功养生术,它的要领就是深而慢,细而长的呼吸运动。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怕燥,形寒饮冷皆伤肺。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此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之病,皆可累及肺,发生咳嗽、气喘、失音、胸痹、胸痛、肺痨、肺痿、肺痈、水肿病症。因此,肺的保养还要注意处处时时要避免不良因素和寒热的侵袭,平时可喝些百合、梨汁等有润肺养阴功效的食物。 

 

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肺还有呼吸以外的功能,如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活性物质的分泌,对心脏、血管及整个机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就是中医认为的“肺朝百脉、主治节”。所以,学会呼吸,保养肺气,进行经常性的呼吸锻炼、对防治疾病、防止衰老,促进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悲忧伤肺,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所谓“悲则气消”。

肝性刚强,却以阴血为本 

现代医学认为肝是最大亦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像一个化学加工厂,具有很多功能,包括生产被称为胆汁的消化液。肝通过饮食的脂肪及衰老红细胞分解产物来制造的胆固醇,肝也能生产蛋白质及贮存糖原、铁及一些维生素,它也能排除血中毒物并有解毒功能,所以西医特别重视肝的保健。一是饮食上要注意,食物富有营养而新鲜:二是不要乱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类药物,以免肝脏受损:三是肝不宜过劳:四是要防止病毒的侵袭,传染性肝炎,是目前世界上最要防止的流行病。

 

而中医认为肝的功能更广。肝具有生发的特性,喜欢舒畅、条达。肝为“将军之官”,性刚而善谋虑,主疏泄而疏脾土,行肾气:胆性刚直而司决断,胆汁亦有助于胃肠化食,此谓肝胆相济之妙用。肝又藏血,目受血而能视,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止步,女以血为本,更以肝为先天。

 

由此可见,肝为阴脏,却具有阳刚之性而喜疏畅条达,主升主动而不耐抑郁。郁则气闷,受情志影响最大,如发生太过,或郁而不达,则失谋虑之能而乱神明。肝藏血不足,容易疲劳,出现面色苍白,月经失调;肝的华彩体现在指甲,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与肝的藏血有关;肝在体合筋,手脚、四肢灵活,能屈伸动作,是由于肝的精气灌溉濡养;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眼睛的明亮与否在于肝的精血濡养,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则双目干涩,视力下降。

故养肝之法是:一则畅达情志,勿怒勿郁:二则滋阴益血而涵养之。常用疏肝之药物有柴胡、佛手、郁金等,养肝阴之药有白芍、山萸肉等,平肝火之药如钩藤、蒺藜、石决明等,临床上常随证用之。

脾主运化水谷 

脾胃脾运化水谷精微,消化食物,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历来从胃气的有无盛衰来判断生死寿夭,所谓“有胃气则生,亏胃气则死”,水谷入胃,五味各走其径,酸味走肝,苦味走心,甘味走脾,辛味走肺,咸味走肾。饮食适宜,滋味调和,则五脏各有所养、为服食养生的理论基础,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就是指身体虚弱、元气不足、五脏多种虚症,都可以通过食养、药饵调补脾胃以生精补虚。 

 

涎为脾之液,若脾气虚弱,则易流口水,尤其是小儿,其实,这也是身体脾虚发出的信号,提醒人们该健脾了。

脾的华彩体现在口唇,口唇淡白,为血亏;口唇淡红,为虚寒;口唇青紫,为血瘀;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口唇糜烂,为脾胃积热;脾虚还出现面部萎黄、肥胖、痰多等症。

中医认为:脾与情志中的思相关,故思虑过度易伤脾,所谓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便是思虑过度所致。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脾气郁结必然会影响脾之运化,运化失健,便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不利等脾虚症状。

 

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好,则百病除;若脾虚,则脾阳受损,脾运化失健,机体就会出现饱胀、消化不利、水肿、肥胖、大便泄泻等各种不良症状,所以养五脏始于健脾,而遵天时养脾必将事半功倍。

健脾养胃的食物有小米、藜麦、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大枣等,中药如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也就是中医常用的四君子汤,有补养脾气的作用,此外,还有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等。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及喜怒忧恐等七情所伤,是损伤脾胃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食养之余,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心理、精神、情绪的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也充分证实了精神,情绪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肾精是生命的根本 

现代医学认为肾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水量,维持体液浓度与酸碱平衡。通过滤过血液,以尿的形式排泄废物、毒素和过剩的水来完成上述维持生命的功能,其实,肾的功能远不止此,它对生殖、心脑有着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内分泌而起作用。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之一。肾精一方面来自先天父母的精血,一方面仰赖后来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肾精有阴阳之分:肾阴有滋养濡润作用,又称真阴,元阴:肾阳有温煦气化推动作用,又称真阳,元阳。 

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等各种活动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肾与壮盛、衰老的关系尤为密切,直接影响到人的自然寿命。我们都能体会到,肾精易亏难生成,故养肾恐其衰,养肾应以周密为要,不可妄施宣泄以耗精气肾精,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但多数人难以做到。

 

《摄生三要》说,“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有之。然自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气已损,惟籍饮食滋生精血。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也。”“年四十而精气自半”,一般人都会在四十岁以后渐渐出现肾精不足的情况,如头发变白,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肾精亏损,脑海失充,则精神呆钝,记忆力下降等。《素问·举痛论》指出:“恐伤肾”,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觉的变化,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

所以,中医所说的长寿之道就是泌精固肾,不仅为肾之虚,实为生命计。延缓衰老的有效办法:就是补养肾精! 补养肾精可多食豆类、核桃、桑椹等,中药常用补肾药的有生熟地、菟丝子、女贞子、金樱子、覆盆子等,临床上须顾及肾阴、肾阳,或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

总之,心为神之体,肾为精之处,肺主一身之气,肝藏血而疏泄之,脾胃为气血精液生化之源,五脏各有其用,互相联系,一脏不利则五脏难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还有,国学中的养生理论不容忽视。《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修身为本。欲修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有作为的人,只能以修身为本,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杨如意教授还列举许多丰富生动的例子,告诉大家如何运用中医方法进行五脏养生保健,同时强调健康体检的重要性,还介绍了中华养生功法八段锦和易筋经,希望大家能做到“戒欲望以养肾气”、“莫嗔怒以养肝气”、“神宁静以养心气”、“调饮食以养脾气”“善呼吸以养肺气”,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心态,加强运动,延年益寿。

八段锦

 

易筋经

 

此次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讲座后进行了互动交流,杨如意一一作了解答,大家纷纷表示,中医养生保健十分有必要,此次讲座获益匪浅,并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

此次中医健康养生讲座,得到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干部保健局、青海省安全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时时关注您的健康!

 

供稿:中医科    杨如意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