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药
驱虫药主要是用于治疗体内有寄生虫感染的一类药物,中药中有部分药物具有驱虫作用,如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雷丸、贯众、鹤草芽等。
但需注意的是,苦楝皮、雷丸、鹤草芽、雷丸等,都有一定毒性,所以不适合长期大剂量地服用。使君子是比较常用的的一种中药驱虫药,它主要用于治疗蛔虫和蛲虫的感染。
使君子。闻难较除成人可以使用外,而且因具有气味甘香的特点,即气味较为好闻,而在既往未普及西药驱虫药时,针对儿童进行使用,因为其他即驱虫药物,气味较难闻。
而苦楝皮主要是用于驱除钩虫,但由于具有毒性成分,所以不适合常用。此外,南瓜子也是常见的中药驱虫药物,一般可以用于驱除蛔虫和绦虫。
苦楝皮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鹤虱
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
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
槟榔
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
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称为止血药。
根据其药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四类。
①凉血止血药,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常用药有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等。
②化瘀止血药,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适用于因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常用药用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血余炭、卷柏、莲房等。
③收敛止血药,主要用于各种出血证而内无瘀滞、外无实邪者。常用药有白芨、仙鹳草、紫珠、棕榈炭、藕节、刺猥皮、鸡冠花等。
④温经止血药,能温内脏,固冲脉而统摄血液,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调之虚寒性出血证。常用药有炮姜、灶心土、艾叶等。
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别名:鸡项草、野红花、将军草、马蓟、虎蓟、刺蓟、山萝卜、牛口刺
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黄瓜香、绵地榆、红地榆、马猴枣
侧柏叶
别名:柏叶、丛柏叶
槐花
别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药
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黄
别名:蒲花、蒲草黄、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鹤草
别名:龙头草、金顶龙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敛止血药
白及
别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鸡儿
4、温经止血药
艾叶
别名:艾蒿叶、家艾叶、艾草
活血化瘀药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
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三七、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
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别名:西芎、山鞠穷、香果、小叶川芎
延胡索
别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郁金
别名:马莲、黄郁
姜黄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郁金
乳香
别名: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天泽香
泽兰
别名:地笋、地石蚕、蛇王草、草泽兰
没药
别名:末药
2、活血调经药
川牛膝
别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别名:奶米、大麦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参
别名:山参、红根、紫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参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桃仁
别名:白桃、毛桃、红桃
益母草
别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鸡血藤
别名:血龙藤、九层风、血筋藤、紫梗藤、血凤藤、大血藤、过岗龙
3、活血疗伤药
骨碎补
别名:猴姜、石毛姜、过山龙
苏木
别名:苏方木、棕木、赤木、红赤木、红柴
4、破血消癥
马钱子
别名: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牛眼、大方八、马钱树,马钱科、马钱属乔木
三棱
别名:荆三棱、光三棱
莪术
别名:蓬莪术、蓬术、广术、青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