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药香、中郎、铺药的是清明前后,北宋汴京的盛况。在贩夫走卒、士农工商之间,竟栩栩如生地绘有药铺、郎中、香药……


01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医药文化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国之瑰宝。

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北宋汴京“物阜民丰”的盛况,对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文化民俗、工商集市、水陆交通、舟桥建筑具有极高价值。但其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则缺少讨论。

《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独具慧眼,专录赵太丞家以示门诊所之形象,引起医史界的关注。

本文拟就图中有关宋代中医药文化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以研究北宋时代的特色。

02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于政宣年间(1111-1125)。

徽宗时曾为翰林画院画师,后在社会上以卖画为生。《书画传习录》赞他“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今传世仅存《清明上河图》,推断是在北宋覆灭前“丰亨豫大”繁荣假象掩盖内忧外患年代完成的。


图为绢本设色长卷528.7cm×24.8cm,一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汴京郊区,晨曦初露,汴河两岸人们活动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绘近城地区,以汴河上的虹桥为中心,人流物流穿梭往来的繁忙景象;第三部分描绘城门内汴京一段繁华街道,至赵太丞家嘎然而止。

多数学者认为此图描写的是清明时节北宋汴河(上河)上的风光,个别人认为描绘的是清明坊至虹桥汴河两岸的秋季风光。



此图弥足珍贵,是国画中民俗画的绝品,为历代朝廷、权臣、文人墨客争相收藏之物。初藏于宣和内府,有赵佶签题者为真本。其后明代奸相严嵩父子曾起冤狱杀人夺画,抄家后复归明廷,又被太监盗走,可谓历尽磨难,多次易手。

民初1925年又被溥仪盗出关外,解放后复归人民手中,现藏故宫博物院。至于摹本始于南宋,临安已有画师摹写,每卷纹银一两,其后摹写不断,海内外多有收藏。

03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医药业的兴旺

  • 药铺与药摊

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医药事业继唐朝有很大发展。熙宁九年(1076)在京设太医局熟药所,专卖熟药年获利2.5万缗。

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达五所,修合制药所达二所。政和四年(1114)改称医药惠民局与医药合剂局。当时设在太学南门街,私营药铺众多,有极慈寺街百种园药铺、曹门街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宜城楼药张四家等。



《清明上河图》城区末尾绘有“赵太丞家”,门前竖有两大立招:一为“大理中丸医肠胃冷”,一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后一大立招为“赵太丞X理男妇儿科”,室内挂一条匾“□劳七伤□□□”【此处原文如此,疑为生僻字,故不做处理,下同】,室中似有人正在问病。

从前面立招来看,大理中丸、集香丸均出自《局方》,似是药铺,而其“统理男妇儿科”,则属宋代的“大方脉”“小方脉”,又似医铺。宋代喜用自家姓名、官名甚至绰号作为店名,赵太丞家可能是其先祖曾作过太医丞者,后人经营的店铺,也可能是画家虚拟的,以药铺而有坐堂看病的可能性为大。

图中近郊小集镇十字路口旁,绘有一老者摆摊,地上似摆药数十种,周观者十余人,显示汴京节日贩卖药材的一种传统形式。

《东京梦华录》还载有沿街叫卖者,每日早朝“在御州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不绝”;在酒楼中有称作“撒暂”的卖药人,“卖药与果实、萝卜之类,不问酒客买与不买,散于坐客,然后得钱”,可见中成药之普及。

至于大宗的药材交易更是兴旺,所谓“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来自全国的药材、大食的香药主要集散于东京,设有集市,可以想象汴河中的舟船,两岸的车马担挑,必不乏药材、香药之类。


  • 医铺与走方郎中

宋代始称医生为“大夫”、“郎中”,盖因元丰改制(1080)医官改为十四级,其中有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和安郎、成安郎、成和郎、成全郎、保全郎等官阶之故。

《清明上河图》中在城内市区第一个十字街上,立有“杨家应症”与“梅大夫X风”两家招牌,疑为医铺。《东京梦华录·三》有“马行街北诸医铺有柏郎中家”的记载。图中汴京远郊集镇还绘有手持市招的走方郎中一个,说明当时还有走街串户的民间医生在活动。

04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香药的时行

我国早有重视香药的历史,认为它是驱邪避凶、祛除时疫的良药。

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妻手握香囊,棺椁内置有大量茅香、良姜、桂、花椒、辛夷等香药,研究认为对尸体防腐可能有一定帮助。

《汉书》载,武帝时月氏国曾进返魂香。唐代《香谱》云:“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月氏国贡神香,后长安大役(疫),宫人得疾者便烧之病即差。”隋唐至宋香药除用于医药外,更是宫廷权贵豪绅常用奢侈之品。

  • 香药店铺众多

前方十字街头绘有'刘家沉檀楝香丸□□□铺”,门前立招高大“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十字街南顶头一家大店为“王家□□疋帛铺”。正如《京华梦华录》所载:潘楼街南皆珍珠匹帛香药铺。

另外,州桥东有李家香铺、循廊西有多家香药铺,更为集中。

  • 香药交易最盛

《宋史·食货志》谓:“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唯香利博,故以官为市焉”。

《宋会要》载:北宋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各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雍熙四年(987)遣内侍持敕书往海南诸国互通贸易,博买香药、象牙、珍珠、龙脑。

《中书备对》载熙宁十年(1077)三州市舶司所收乳香达354449斤,其中明州4793斤、杭州637斤、广州348673斤。《游宦纪闻》载:诸香中龙涎香最贵,广州市直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

系蕃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国。由于香药贸易的行时,在南海有专门的“香户”、“香市”。宋代由于西夏陆上丝绸之路不畅,遂开辟了多条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香路”,大量输入南海诸国、阿拉伯与非洲的香药,有些国家则以“进贡”的形式获免税交易。

1973年泉州后诸港出土的宋代沉船中就有大量来自东南亚的香药。至于国内也搜求甚严,《续通典食货赋税》载:全国108个州府均需进贡药材,其中要进贡麝香者15个,沿海的广南路还要贡檀香、肉蔻、丁香、零陵香、詹糖香、甲香等。


  • 香药应用泛滥

宋代医方多尚香药,如《局方》“治一切气”方中常以香药为主,苏合香丸、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匀气丸、乌沉散、神仙沉麝丸、集香丸、五香散均是。

苏合香丸集苏合香、安息香、沉香、麝香、白檀香、丁香、荜茇、龙脑之大成,且进口香药居多。书后设《诸香》一卷,专载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等熏香的制用方法。

洪刍《香谱》载香80种,介绍熏香、衣香、怀香、啖香以及沐浴、傅粉诸法,并谓当时已有专门的“合香家”。《名香谱》载香药55种,其中一种有“助情”作用。

至于用香奢侈举两例可见一斑。庄绰《鸡肋编》载吴幵正仲云:渠为官与数同列往见蔡京,坐于阁后。京谕女童焚香,久之不至,……已而极香满,便卷帘,则见香自他室出,而蔼若云雾,朦朦满座,几不相睹,而无烟花之烈。既归衣冠馥芬数日不歇,即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侈大抵如此。

坡公与章质夫帖云:“公会用香药,皆珍物,弥为行商坐贾之苦。……今公宴香药别卓为盛礼;私家用之”。

孟元老介绍北宋汴京饮食果子中多有香药。如酒楼中的“厮波”,专给客人换汤、斟酒、唱歌或献果、香药;平时店家摆卖有“诸般蜜煎、香药果子、罐子党梅、柿膏儿、香药小圆儿”;

端午节卖“粽子白团、紫苏、香蒲、木瓜并茸,切以香药相和,用红梅匣子盛裹”;立秋,卖枣“以李和家最有名,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

且“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门前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05

《清明上河图》中的卫生民俗

  • 踏青扫墓

《后汉书》以晷影四寸五分为清明。孟元老谓:“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馉飞燕,柳条串之插门楣,谓之‘子推飞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矣。

凡新坟皆此日拜扫”。作为踏青常“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遍满园庭,抵暮乃归”。

《清明上河图》上节日气氛浓厚,绘有不少踏青扫墓人,有头戴大帽骑马、仆从甚众的官员;有官贵押后、女眷乘肩舆小轿、家人前呼后拥的队伍;有家人陪伴的骑驴老妇,人们都匆匆而行,赶往郊外。


  • 插柳栽树

清明时节,都城人家皆插柳门楣屋檐。《清明上河图》中孙羊店前及近郊集市都有柳枝集束贩卖,也有插满柳枝的肩舆和饰为柳枝的出城骆驼。

宋代诗人不乏插柳植树的名句。如宋伯仁《清明插柳》诗有“清明处处插垂杨,院宇深处翠绿藏”;也有倡导爱护树木的,如“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等。

  • 水源卫生

我国龙山文化时期已知凿井而饮;商代台西遗址发现两眼古井;汉代黄河下游,井已普遍,并夏至浚井改水;唐已锁井而饮。宋代常在甘泉处凿之井,有以卖水为生者,如《夷坚志》载:“洪州(今南昌)崇真坊有大井,民杜三汲水卖之”。

苏轼《梦中诵参寥子》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名句。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旁临街有一四眼大井,以短墙与住宅相隔,砖石所砌井壁、井台整洁,两人作汲水状,一人作挑水状,水桶多支,已知注意保护水源卫生。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华医史杂志》 2003 年 10 月第 33 卷第 4 期,作者/靳士英、靳朴,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山楂 视觉|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