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中医者需有强勉努力的精神。否则,浅尝辄止,见难即退,终不能进入仲景之门。董仲舒强调“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张廷模中医课程百度云资源https://docs.qq.com/doc/DQ25XcUdRamVpVEJk

即是要我们于浮躁中定下心境,沉潜意。就成到获收能定一志,既可循序渐进地进入中医的殿堂,又能将养恒心,假以时日,最终可归于笃实。张廷模方剂学中药学1_79集教学片课程百度网盘,医道渊深,不读书则不能得古今医旨精华,只凭自悟,何能得与前贤比肩?我相信,每一位大医的背后,都必然是无数的努力与汗水,是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与多年坚守。我们向往大医、羡慕大医,且我们已经选择了中医,我们就应该学习大医的精神,沉下心来,不慕名利,不懈进取,沿着大医走过的路前进。我相信,只要付出汗水,我们一定能收获到成就。

 

再者,一定要努力记诵经典,传承前贤的学问。初学中医,我主张先从《内经》开始。经典的方向永远是正确的。有些人一听说要学经典,就觉得经典太过艰深,怕读不懂。却不知《内经》是韵文,也是古时的白话文,既好读,又易懂,甚至不必参考注释亦能读懂。《内经》是中医的根柢,学好《内经》能得中医的真传。

 

三、注重临床

 

可以去专业的中医学院,或者是中医专业、也可以跟着明师学习中医特色治疗也就是中医绝招专门治疗每一种病。

总之,根据你自己的客观情况,选择一种符合你现在情况和将来发展前程的中医之路去走。

另外,你也可以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看看前辈们是如何走上中医之路的。还可以看看唐云的“走近中医”这本书,看看中医治病是怎么一回事。另外,还有徐文兵“字里藏医”、刘力红“思考中医”、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

至少,要把中医典籍都看完、背出来、再结合实际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

最后,要知道学习是一门技术活,是讲究如何动脑,把学习对象真正的弄懂,也就不会忘记,不断进步。

并不是说发心不大,不高,不纯,就不能成就,但中医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会直接影响你的努力程度。努力到了,你可能就觉得你现在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我学中医有五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自认为走了一条正确的路。

在这几年里,每一个时间段,都会对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问题。

在我萌生出想自学中医的想法后,我也非常茫然,从哪下手,当年自学计算机的时候是在培训学校偷学了3个月入门的,然后关在家里学习了8个月。但中医这块怎么自学了。由于自己IT从业10几年及当过专业的咨询顾问的经验,对海量信息的搜索、整理、消化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我用了三天时间采用各种关键词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搜索大量的关于中医学习、中医专业、中医自学、中医师承、中医特有专长、执业医生法律等等信息,然后加工、整理、打标签。

 

回想起这三天的经历可谓是说不出的感觉,脑袋都要爆炸了;各家言论的说辞感觉让我一会儿在山上,一会儿在谷底,一会儿在水里、一会儿在火里,各种说法都不一样,让我十分茫然,感觉都要崩溃了。

 

整体分析下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现代中医——中医教科书学习路径

 

2) 古中医——经典学习路径

 

3) 现代中医+古中医学习路径

 

4) 指定派系的学习路径

 

5) 视频学习路径

 

6) 指定大家的学习路径(如黄元御)

 

7) 上百本书的恐怖学习路径

 

8) 拜师学习路径

 

最初的两年里,着实是迷茫,不知从何下手,但迷茫归迷茫,时间不能浪费,能背的书都尽力背了,背不动的时候就看名老中医之路来激励自己。当时也不知道有没有用,现在看来是有用的,背书确实积累了中医概念,提高了对经典和概念的熟悉程度,面对病人的时候能迅速理清头绪(这是后话)但我却不认为背书是必须的。

第三年,感觉背的也不少了,也不想背了,也有一个原因是发现背了那么多,还是不会看病。于是开始扒拉书,只看不背,找伤寒注解看,找近现代的医书看(近现代的读起来没障碍),逐渐往前看明清的。第三年伤寒注解看来十几家,医书读了几十本。还因为一些原因在知网上把各地几十年的中医杂志几乎全看了一遍,也是长了一些见识。

应该就是这一年开始,开药心里大概有底了。那年我爸肘关节大概肘尖部位起了个鸡蛋黄那么大的硬疙瘩(现在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怀疑是腱鞘囊肿之类的)当时开了当归四逆汤加减,加了大剂量的王不留行,路路通……,当时很自信的说一定能治好,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还好,效果还是显著的,一剂药疙瘩就软了,三剂吃完几乎平了,停药后没几天有点反复,然后用了五苓散,后来没再反复。

我妈多年的胸闷气短,时好时坏,多年前一个西医给开几个小药片(不给看是什么药名),吃上就能好一段。我给开了中药打成粉,让她每次两勺放保温杯里开水泡一夜,白天喝一天(跟一个民间大夫学的服药方法)药渣不要,第一天她泡一勺跟我说没用,我让她泡两勺,第二天她惊喜的跟我说效果极好,跟她之前吃的西药一个效果。更重要的是胸闷气短的出现频率也大大减少了。也就吃了一副,当时开的方不记得了,只记得有生脉饮,山萸肉什么的,有十几味药。

现在再看这些个病案虽然效果不错,但当时却有一些不清晰的地方。

中医是治病的,因此,明医一定是会治病的。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才算是真正的中医。因此说,要把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中医不能光是会写书,更要能治病。每个中医人都应该首先是临床医生,然后才是学者教授。我在多个场合曾经反复强调,临床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中医将失去传承的动力与灵魂。所以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中医最重临床实效,经验需从临床中获得。所以说,中医是学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气的学问。古代大医没有不是临床高手的,也没有不是站在前贤肩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