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

下面我们介绍另外一个补气药,西洋参。西洋参从植作叫它把欢喜,区地澳物来源上来说,它也是属于五加科人参属的,和前面的三七、人参,它们都是一个家族里面的几兄弟,或者这三种药就是三兄弟。这个地上部分,也是大同小异,地下部分也是从形状、性状到气味,一些内在的化学成分,都大同小异。因为西洋参,它最早的原产地不在中国,主要在北美州,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所以相对于我们刚才讲的人参,产在日本的,就叫东洋参,那么和这些相对而言,就把这个品种叫作西洋参。西洋参和人参,包括日本产的人参,东洋参,植物的品种不一样,它不是同一种药。这个西洋参,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或者港澳地区,喜欢把它叫作花旗参,也是它原产主要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美国的星条旗,称为花旗,所以也就是产在美国的一种特殊的参的意思,所以有这种名称。现在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辽宁或者吉林,以及北京的一些周边地区,已经开始引种,而且这个产量还不小,所以现在市场上我们见到的西洋参,有进口的,有(由)美国或者加拿大进口的,但是更多的,大量的都是我们引种以后国产的。学了人参以后,西洋参可以和人参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西洋参在补气的似相本基是方面,和人参是基本相似的,也就是说西洋参也可以补元气,它可以用于元气虚脱,脉细欲绝的,气息微弱这样的重危的患者,作为急救药物。那么对于脏腑的气虚证,它也是作用在肺、心、肾、脾这四脏,用于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和这个肺气虚的患者,这个是大同小异的。那么不同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从总体上来讲,西洋参的补气作用略差于人参,与人参相比,稍逊,没有那么强,尤其是在益气救脱,在大补元气的方面,一般是用人参的多,用西洋参的比较少,也就是说它这个作用,相对于人参来说,它的强度不太够,要弱一点。对于这个脏腑来说,尤其是一般的脾气虚,西洋参没有人参用的多,这个因为是从中医的理论脾是喜温燥的,脾喜芳香,而西洋参是兼有苦寒性质的药,不为脾所喜,所以脾气虚用的比较少,但是肺气虚,心气虚,甚至于肾气虚,基本上都差不多地使用,也是力量稍稍弱一点,这个第一点就是两个字,力较弱,力弱,两者相比,但是西洋参也是一个补气作用相当强的(药),但是和人参相比而言,它显得稍差一点。那么第二个不同的地方是更主要的,西洋参不但是一个补气药,同时还是一个补阴药,这个补阴药,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典型的补阴药,就是以寒热两分的,就是治疗虚热证的,就是清补药,所以它既能补阴,又能清热。所以这个西洋参在功效里面,它不但补肺、心、肾、脾的气,而且能够养肺、心、肾、脾的阴,它兼有相应的清热作用。所以更多的是用于比如说元气虚,兼有阴虚的,就是气阴两伤,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它用在生脉散(中),如果出现的气阴两伤,麦冬养阴,这个西洋参补元气,那么这个可能比用人参更适合一些。另外对于肺气虚,又兼有肺阴虚,而又有肺热的这种燥热咳嗽,肺气虚,又兼有燥热咳嗽的,不仅仅是声音低微,气息微弱,比如说有口燥咽干,痰比较粘稠,那么西洋参比人参更适合。那么心阴虚,也是兼有心烦,热邪扰心,阴虚生内热,既有心阴耗伤,又有心热内盛这种情况,那么这两种情况,西洋参都是比人参(的)温补更好一些。所以这个西洋参和人参的主要区别,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当中,就有非常精辟的这种概括,非常准确。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当中,就说西洋参,其性凉而补,不但它是一个补气的药,但它的药性是偏于寒凉的,但我们书上说的是偏于苦寒,这个苦就是能够清泄,苦能清泄。这个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不能受人参之温补者”,就是凡是在临床上,准备用人参,但是这个患者有不受人参之温补者,不接受或者不太适应,“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以此就是指的西洋参。那么也就是西洋参和人参相比的时候,主要就是它的药性,偏于寒凉的,所以对气虚,而兼有热的,或者兼有阴伤,阴虚生内热,它比人参更为适合,就这一点区别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对于西洋参,就通过和人参的比较,这是主要的方面,它又有一点不同,在补气方面。另外在生津方面,当然我们前面讲人参是七分属阳,三分属阴,那么西洋参,它既是补气药,本身又是补阴药,那至少可能是五五开,所以主要就不是益气生津了,可能直接养阴生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效,所以它更适合这种气津两伤的口渴或者这个消渴,这个和它补气是连在一起的。至于安神增智这样的一些,回避了,到底西洋参能不能代替人参,或者有没有人参的类似(作用),现在证据还不充分,所以我们一般的书上,对于这个问题都避而不谈,值得进一步的观察,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如果说要同学们比较人参和西洋参的时候,那么主要就在补气和生津这两个方面,那么抓住西洋参是个气阴双补,它既是个补气药,又是个补阴药,所以性能也不一样,都是这样来的,药性当中的寒性,药味当中的苦味,都来源于它是个清补药,苦能清泄,这个我们今后学了典型的补阴药以后,这个认识还会加深,这里简单地、初步地有一个印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西洋参,属不属于十八反,在有的书上,西洋参也列为十八反,就是诸参(之一)。那么我们认为,过去口诀当中的诸参,应该是《神农本草经》那个时候使用的诸参,在《神农本草经》使用的参,只有五种参,人参、沙参、苦参、玄参、丹参,所以有的十八反的歌决里面写的就是五参,就不是诸参,明确地限定在当时用的与命名当中有参(字)的五种药。那么这个西洋参,我们书上出处是《增订本草备要》,这是后人在《本草备要》(增)加的,《本草备要》是清初汪昂编的一本书,后来有少量药物的补充,所以这个最早使用就是在清代的初期,也就是三百来年,所以它不属于这个《神农本草经》里面的参,所以我们认为它不应该禁忌的,或者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也(不应)认为它是反藜芦的。当然本身这个西洋参和藜芦同用,可能性也是非常、非常地小,几乎不可能,但是要把它作为十八反的内容,那也是要有科学性,那么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没有在使用注意当中,有这方面的要求,这个说明一下,所以西洋参和人参比较,相对就次要一些。

党参

另外一个药,党参。党参是前人,尤其是在山西地区,人参大量地采挖,森林的破坏,那么这个人参的资源,当时非常地匮乏的情况下,希望找到一个人参的代用品,这个就是在产人参的同一个地区,山西的五台山,当时的潞州这一带,就是上党地区,发现了有类似于人参的某些功效的一个药物,后来把它命名叫作党参,有的又叫潞参或者潞党参,也就是山西的潞州,就是水字旁一个道路的路,潞党参,党参。那么这个党参和古书里面的上党人参,是不同的药。古代文献当中的上党人参,指的就是人参,(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个药,所以这个是后来,从清代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一个代用品。那么这个党参,能不能代替人参?如果把这个问题解答了,那么党参的功效、主治和应用,那基本上也就掌握了,所以我们就围绕这个党参能不能代替人参(阐述)。可以说在部分的功效和主治方面,党参可以代替,但是在很多方面,代替不了。

那么首先党参没有补元气的作用,当然更不能大补元气,所以对于元气虚脱,党参代替不了人参,因为党参本身就没有这方面的功效,不具备这方面的治疗作用,还不是一个用量的问题。所以有的人,就那种很风趣地说,它本身没有这个功效,你就加大剂量,你把元气虚脱的患者,就泡在党参水里面,元气虚脱也不会改善,就说明它没有这个功效,所以这一点,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人参是益气救脱的第一要药,这一点,两个药不相同。那么在补脏腑之气方面,党参主要是补脾肺二脏之气,那么对于心气(作用)不明显,肾气更不明显,所以我们书上对于另外两脏,党参就没有。所以,功效里面第一个功效就是补脾肺气,就能够补脾胃之气和补肺气,所以对于脾气虚引起的这个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者这个脾气虚而中气下陷,或者脾气虚而不能统摄营血而出现的出血证,脾不统血的出血证,这些党参都可以代替人参使用,对于肺气虚,那么出现的久咳虚喘,或者容易外感,或者卫表不固而出现了这种自汗,这些也是可以用党参来代替,那么关键是要增大剂量。这个在清代,或者在现代比较早的时间里面,这个都很有意义,因为当时的人参的资源不多,价格也比较昂贵,尤其是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所实行的所谓的那种公费医疗制度,那么这个人参是属于自费的药品,除了在那种急救的情况下,一般的虚证,比如脾肺气虚,那么患者使用了,就是得自己付费,那么党参当时是全部作为公费医疗,在任何的情况下,不要患者自己付费的,在那样的一些背景下,所以很多古代用人参来治疗脾肺气虚(的方)当中,这个医生在临床上,都是开的党参。但是到现在,就是最近几年,这个意义已经不像当年那么明显,其原因呢是人参的药材非常丰富了,价格也很低廉,这主要是人参大量的人工栽培,而且人参有的时候生长期很短,市场上能够见到的很多可能是三年生,最多就是三年生,质量是比较差的。所以用这种人参,它的补脾肺之气的强度,可能比党参也强不了多少,而且从价格来讲,都是几十块钱就可以卖一公斤,也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了,所以在当代的临床上,治疗一般的脾肺气虚证,还有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党参去代替,这个就显得必要性不是很充分了,所以现在很多临床医生,譬如说用四君子汤来治疗一般的这个脾气虚证,或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一般的中气下陷,就直接地写人参,或者人参的某一种规格,比如红参或者生晒参等等,这类的这种处方,所以这个它可以代(人参),只是在一般的脾肺气虚证,可以增大剂量。第二,在生津方面,那么这个党参,也是能够益气生津,也有一定的直接生津止渴的作用,类似于人参,那么也是比人参作用弱一些,原则上也是可以代替使用,所以现在比如国家批的中成药,这个生脉口服液,那么就是过去的生脉散,就是原方是人参、五味子、麦冬这三味药,现在的制剂里面就有二个产品,一个产品是用人参的,一个产品是用党参的,所以在商品这种成药当中,都注明了这是用人参的生脉口服液,那个是用党参的生脉口服液,那么一般来说,也是用人参的作用要优于这个用党参的,这是在生津方面。那么党参有一个作用,它直接又是个补血药,它不但是补气药,而且(是)补血药,气血双补,可以用于血虚证。对于血虚证,它是一个直接的作用,当然也包括了益气生血这个间接的功效,这个阳盛阴长,用补气的药物来促进补血的作用,那么这个党参是两者兼有,而人参,只是益气生血,没有直接的补血作用,所以一般到现在,还不认为人参是一个气血双补的药,它基本上是一个补气的药,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党参有的,而人参没有的,另外在一些扶正祛邪的方当中,比如说益气解表扶正的功效,这些也可以用党参,那也是不如人参,所以根据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内容,那么党参就可以看出它可以代替人参,有一定的范围,比如说在补益脾肺之气,在生津,在扶正祛邪这三个方面,补脾肺之气,在生津,在扶正祛邪,基本上可以代替人参,可以加大剂量,但是在益气救脱,安神增智,它代替不了人参。但是党参气血双补,所以对血虚证,它有直接的作用,这是人参所没有的,那么从这几个方面就可以把它们的异同点对比出来,所以学了人参,那么也是党参仅仅(和人参)作为一个对照,所以它相对人参来说,也是比较次要的一个药物。

太子参

再下面还有一种参,太子参。这个太子参,是来源于石竹科的这个异叶假繁缕,异叶假繁缕,用的它的根,块根,应该是块根,它也用膨大的根来入药。那么这个药,类似于西洋参,气阴双补,既是一个补气药,又是一个补阴药,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平和,作用不强,所以这个元气虚脱,它根本无能为力,没有这个作用。也就是说在一般的脏腑的气阴两伤,尤其是在肺,比较常见心,脾也可以用,而这个太子参对肾的作用也是不太明显,所以主要是在我们书上这三脏,肺心,肺心为主,包括了脾,气阴两伤的情况下,由于它非常平淡,这个苦味也是微有一点偏于清泻的(原因),所以有的书也是写的微寒,写平性,它(也)是平而微偏寒的。所以它类似于西洋参,在性能和功用方面,尤其是气阴双补,既是补气药,又是补阴药,但是作用非常平和。所以它主要适合于儿童,儿童这种稚阴稚阳之体,用不着用这个作用很强的,尤其是这个药它不作用在肾,那么人参、西洋参,都有可能作用在肾,有可能比如造成肾早熟这一类的潜在的这种不良反应,那么这个太子参没有。就由于它有这样的特征,

儿童不需要用作用很强的,尤其是能作用于肾的这个补气药,那么太子参就没有,刚好就符合这个儿科的这种生理的、病理的一些特点和用药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个药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太子参,这个太子就是指儿童的意思,儿童最为适合。所以在有的书上,这个太子参,又叫孩儿参或者童参,儿童的童,它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明这个药,儿童比较多用,比较适合。但是不能因此而产生误解,好像这个药一定只适用于儿童,那么成人这个肺心脾的气阴两伤,如果不是很重,不需要峻补,那么这个太子参,也是很常用的药,有的时候加大它的剂量,比如说我们书上用量可以用到三十克,有的人超过三十克的处方里面(也有),其实它也是有比较明显的这个补脏腑之气的作用,所以它不完全是儿童使用的,成人照样可以使用。那么这个党参和太子参,也是后世才使用的,党参也是(出自)增订的本草备要,也是这个清代的中期了才开始(用),那么这个太子参,是现代才开始使用,所以也不应该列入十八反的内容,所以我们这个书上,也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太子参在清代的本草和我们当代的本草,是同名异物,比如说清代,在这个《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这些书里面都提到了太子参的名称,那里面的太子参,指的就是人参,人参的比较幼的这种根,比如说刚刚生长一年,或者一到两年,尤其是园参,在载种的时候,那个植株过密了,它生长不好,那么中途要把它中间拔掉一些,让它能够充分地(接受)光照,所以让参能够长得比较好,就是一般所说的匀苗的过程,把长得比较密的地方,把它拔掉一些,这种幼嫩的人参,当时叫作太子参,那么作用它和人参是一样的,但是也是比较缓和而已。那么因为当时没有使用石竹科的太子参,所以这个古方里面的太子参,和我们现代这个方剂处方里面书写的太子参不一样,所以这个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黄芪

  前面就是四种参,这四种参是以人参为主药。下面再介绍一个药,这个黄芪,黄芪是一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者膜荚黄芪等,用的它的根,这就是入药的部分根,切片了以后,黄白黄白的,这个黄就是这个根的颜色,它的表皮,或者切片以后,它都有淡淡的黄色,这是根据颜色来命名。芪,本身黄芪的芪的本字,在古代本草里面,是一个老字,老师的老,下面一个日字,太阳这个日,这个耆,就有年长的意思,比如说一群老年人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可以把他称为耆年之人,就是最年长者。那么也可能是古代,就是秦汉时期,当时认为黄芪,是补气药当中,可能认为作用最好的,可能认为它还在人参之上,所以有的就提出它补气第一,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是补气药当中的老大,所以有那个黄耆,就有那个耆字,那么后来便于书写,就改为了现在这个芪,它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在查阅一些古代文献上,很多书上还是写的原来那个本字,就是那个耆年那个耆,这是在名称上,注意一点。

这个黄芪作为一个补气药,它主要也是在脾肺两脏,那么它首先能够补脾气,所以我们书上的这个功效,补脾肺气,首先包括了补脾气,所以它可以用于一般的脾气虚,那么在概述当中,我们就说了这个脾气虚,脾主要是主运化的,脾能够升清的,脾能统血的。那么脾气虚,它可以表现为运化功能降低,那么出现了纳食不佳,消化力降低,脘腹满闷,倦怠乏力,这样的一些基本的症状,也可以(因)脾气虚,造成了水湿内停,出现了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或者泄泻,这个大便稀溏这样的水湿内盛的脾虚生湿的症状。脾不能升清,就可能出现中气下陷,也叫作脾虚气陷,脾气虚了,可能出现脾不统血。那么这一些,其实黄芪基本上从理论上来讲,都是可以使用的,这个和人参大同小异。配伍的原则,药物也是基本一样,这个就是可以对照人参和概述当中讲的内容。那么黄芪作为一个补脾气的药,它最大的特长,就是既能补脾气,又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能够升阳举陷,所以在脾气虚当中,兼有中气下陷,或者脾虚下陷,这个黄芪就比人参更为常用,更为重要,那么这个脾虚气陷,常常患者下腹部有一个下坠感,老是觉得重坠、不舒服。更主要的可以出现一些脏器下垂,它升举无力,比如出现胃下垂、脱肛,就是直肠脱出于肛门之外,子宫脱垂,这个子宫可以从阴道口露出,或者其它的一些脏器下垂。最有名的代表方剂,就是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里面虽然也有人参这一类的补脾气的药,但是以黄芪为君药,那么主要是使用黄芪的这个特征,在补脾气的药当中,它又长于升举脾阳,升举脾胃清阳之气,那么常常配伍我们解表药当中学的柴胡、升麻这样的一些药,如果说这个脾不升清,表现出来的是泻泄,那么也可以配伍葛根,因为葛根本身有止泻的作用,它长于升阳止泻,所以这是在补脾气方面,黄芪大家首先要牢牢记住的一个特征,就是兼有升阳举陷,既能补脾气,又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这(是第)一点。另外黄芪又是一个补肺气的药,所以一般的肺气虚,我们前面说了肺主呼吸,肺主声音,那么肺气虚,往往呼吸比较微弱,声音比较低微,那么这些(症)黄芪也是可以用的。但是一般的肺气虚出现了久咳虚喘,呼吸无力,那么黄芪不如人参,所以在用于一般的这种肺气(虚)当中,人参使用率比黄芪高得多,而且临床的疗效也要好一些。但是因为这个肺气虚而不能很好地宣发卫气,那么这个卫气是来源于中焦,也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它来源于比较剽捍之气。所以阳的那一部分,要靠肺气的宣发,它循行于全身,尤其脉外,尤其是能够充养卫分。那我们在《内经》里面,就有卫分它是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用现在的术语来表述,那么卫气就有温养肌肤,使(之)比较温煦,比较有光泽,毛发也比较荣润,这样的一些现象。另外使肌体保持应有的对外邪的抵抗力,使这个正气比较健旺,能够御邪,不轻易地感受外邪。另外就是司开合,不至于出汗太多,引起这个自汗,也可能不因为这个郁闭而不能出汗,它是两个方面都可能调节,那么主要是通过卫气的这个基本的生理功能。那么这个黄芪,它通过补肺气,它又能够促进卫气的宣发到肌表,能更好地温养肌肤,抵御外邪和司开合,调节这个汗液的多少。那么如果在这方面出现了异常,那么黄芪就优于了人参,所以它不但能够补肺气,还能益卫固表,使这个在体表的卫气更加强盛,尤其是对于容易感受外邪的,体虚容易外感,这个往往不但是脾肺气虚,而且有卫气也虚,那么这个时候,往往黄芪比人参重要,最有名的玉屏风散,那么今后大家要学,那么和防风、白术配伍在一起,这个可以增强对外邪的御邪的能力,有的经常感冒的,现在常常治疗一些过敏性鼻炎,稍稍有一点风吹,马上这个喷嚏不断,流清涕,那么也是认为感受了风邪,卫外不固,也是常常用玉屏风散的。另外如果是这个肌表不固,自汗不止,这个气虚的自汗,那么这个黄芪经常作为一个补卫气,又能固肌表的,也是在方当中作为主药,这个玉屏风散也可以用,当然它也可以与其它的固表止汗的药,比如说这个当归六黄汤,那里面重用黄芪,也是用它来固表止汗,所以补肺气的药当中,它又能够益卫固表,抓住这两个很重要的特征。那么另外的功效,一个利尿,那么利尿,主要是益气利尿,主要是用于气虚的水肿,那么脾气虚,这个水液的运化失调,往往也可以形成水肿,所以这个黄芪在临床上治疗的水肿,基本上偏于虚证的比较适合,尤其是偏于气虚的,当然阳虚的,它也可以和温阳的药一起(用),譬如说(与)附子、肉桂这些一起配伍也是可以。那么这个湿热的水肿,黄芪是不适合的,主要用于虚证。另外这个托毒生肌,那么这个也是正气亏虚了,黄芪本身是一个补气的药,那么气旺能够生血。所以气血两虚,那么正气不能使脓毒外出,所以有的疮痈溃破了以后,那么脓毒长期地不能干净,长期不能干净,这个疮面就不能愈合,那么通过这个补益气血,能够托毒外出,有利于生肌,所以黄芪也是比较常用的。如果说兼有阳虚的,还可以配伍鹿茸这一类的药,有血虚的,还可以配伍当归,所以这个黄芪、当归、鹿茸之类都是用于阳气或者气血虚衰而不利于疮痈的邪毒外出和伤口愈合的时候,都是常用的。当然如果有毒盛的时候,还可以配伍一点清热解毒的药,这个也是黄芪很特殊的。但是它的基本作用,是和它的补气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通过补气或者益气生血而达到了托毒生肌的这样一个间接的效果,所以它是用于气血亏虚的这个疮痈难溃,或者溃后难敛。另外黄芪,通过它的补气作用,前人还认为它能益气活血,这个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那么气虚,当然也容易气滞血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这个因气虚而血滞的,那么黄芪可以达到这个益气活血的效果,所以在治疗一些瘀血证。比如说风湿痹证,或者中风后遗证,那么它不但有瘀血阻滞,关键的也有气虚,气推动无力,那么黄芪在一些治疗风湿痹证尤其中风后遗证(的方中),今后的补阳还五汤或者这个三痹汤,这些里面都和祛风湿的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药一起,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那么它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益气活血。另外就是益气生血,黄芪虽然不是补血药,没有直接的补血的功效,但是对于血虚证,有的时候以黄芪为主药,今后学的当归补血汤,它和补血的当归配伍在一起,黄芪的用量,超过当归数倍作为第一位的重要的药物,那么就是取一个阳盛者阴长,气旺能生血,所以黄芪也是功效比较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药。那么在用法里面,适当地注意一下,就是它生用和蜜制使用,那么蜜制,主要是用来增强它补气的作用,多用这个炮制品,如果要用它来利尿,要用它来托毒生肌,一般用生的更适合一些,这节课讲到这个地方,休息一会再介绍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