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蓝
字
★
关
注
我
们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
审核专家:刘俐
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
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
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
本期热搜关键词
喂养指南
(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
2022年6月1日,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正式发布。
指南根据宝宝月龄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为家庭育儿提供了更为科学指导建议。
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一下最新的指南建议。
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
准则一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 母乳喂养是婴儿出生后**喂养方式。
✔ 婴儿出生后不要喂任何母乳以外的食物。
✔ 应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满6月龄。
✔ 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只要母婴不分开,就不用奶瓶喂哺人工挤出的母乳。
✔ 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在婴儿满6月龄前添加母乳之外其他食物的,应咨询医务人员后谨慎做出决定。
✔ 配偶和家庭成员应支持鼓励母乳喂养。
准则二
生后1小时内开奶,重视尽早吸吮。
✔ 分娩后母婴即刻开始不间断地肌肤接触,观察新生儿觅食表现,帮助开始母乳喂养,特别是让婴儿吸吮乳头和乳晕,刺激母乳分泌。
✔ 生后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 婴儿吸吮前不需过分擦拭或消毒乳房。
✔ 通过精神鼓励、专业指导、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等辅助开奶。
准则三
回应式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 及时识别婴儿饥饿及饱腹信号并尽快做出喂养回应,哭闹是婴儿表达饥饿信号的最晚表现。
✔ 按需喂养,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生后最初阶段会在10次以上。
✔ 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
准则四
适当补充维生素D,母乳喂养无需补钙。
✔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
✔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
✔ 出生后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准则五
任何动摇母乳喂养的想法和举动,都必须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并由他们帮助做出决定。
✔ 绝大多数母亲都能纯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
✔ 母乳喂养遇到困难时,需要医生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母亲不要放弃纯母乳喂养,除非医生针对母婴任何一方原因明确提出不宜母乳喂养的建议。
✔ 相对于纯母乳喂养,给6月龄内婴儿任何其他食物喂养,对婴儿健康都会有不利影响。
✔ 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母乳喂养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母乳不足时对母乳的补充。
✔ 不要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和普通儿童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6月龄内婴儿。
准则六
定期监测婴儿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 身长和体重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
✔ 6月龄内婴儿每月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和头围,病后恢复期可适当增加测量次数。
✔ 选用国家卫生标准《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況判定》(WS/T 423—2013)判断生长状况。
✔ 出生体重正常婴儿的**生长模式是基本维持其出生时在群体中的分布水平。
✔ 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
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
准则一
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 婴儿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
✔ 从满6月龄起逐步引1入各种食物,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健康。
✔ 首先添加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
✔ 有特殊需要时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
准则二
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动物性食物的添加。
✔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 不盲目回避易过敏食物,1岁内适时引1入各种食物。
✔ 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 逐渐增加辅食频次和进食量。
准则三
尽量少加糖盐,油脂适当,保持食物原味。
✔ 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
✔ 保持食物原味,尽量少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
✔ 辅食应含有适量油脂。
✔ 1岁以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准则四
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 进餐时父母或喂养者与婴幼儿应有充分的交流,识别其饥饱信号,并及时回应。
✔ 耐心喂养,鼓励进食,但绝不强迫喂养。
✔ 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主进食,培养进餐兴趣。
✔ 进餐时不看电视,不玩玩具,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 父母或喂养者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餐习惯,成为婴幼儿的榜样。
准则五
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
✔ 选择安全、优质、新鲜的食材。
✔ 制作过程始终保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
✔ 不吃剩饭,妥善保存和处理剩余食物,防止进食意外。
✔ 饭前洗手,进食时应有成人看护,并注意进食环境安全。
准则六
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 体重、身长、头围等是反映婴幼儿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
✔ 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
✔ 平稳生长是婴幼儿**的生长模式。
✔ 鼓励婴幼儿爬行、自由活动。
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基础上,增加以下5条核心推荐:
✔ 每天饮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零食。
✔ 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
✔ 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
✔ 经常户外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
⑤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
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平衡膳食准则
➱ 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 准则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 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 准则三: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 准则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 准则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 准则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 准则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
● 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 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 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 准则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
● 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 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
●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 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EB/OL].https://www.cnsoc.org/chpolicy/2622002017.html.
▲上下滑动查看
往期精选
♥10000+妈妈都在看
愁!愁!愁!
不知道宝宝每天吃什么?怎么吃?
快来领福利啦!
添加医生小助手
即可免费领取
超详细6~12月龄宝宝每日餐单详情表
点击关注下方微信号
设置【置顶公众号】
精彩内容不错过
专家简介
刘 俐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生儿科创始人、学科带头人
香港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硕博双学位联合培养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科学家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儿童早期综合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组长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兼儿童脑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西安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新生儿及儿童疾病诊治、神经系统损伤与康复、儿童喂养、营养及早期发展促进与指导。
西安交大一附院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 特需门诊(国际医学中心诊疗部)
周一下午 普通专家门诊(儿科二诊室)
周三上午 普通专家门诊
隔周周六 普通专家诊门
► HBBYUER
微信小助手:hbbyuer
微信公众号:好宝宝育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