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1篇 题试试考师养营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各种类型的题目来了解考生的知识或技能水平。那么,什么样的题目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 篇1

  1. 根据07—中国膳食习惯,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多少比例是合理的?( A ) (A) 55%—65% (B) 20%—30% ©10%—15% (D) 60%—70
  2. 人体质白蛋能量的来源是什么?( D ) (A) 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 (B) 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 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 (D)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3. 下列哪一项不是评价率化消 )D( 式模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C ) (A) 含量、消化率 (B) 利用律、氨基酸评分 © 含量、氨基酸模式 (D) 消化率
  4. 腊八价物生 粥的传统食用方法是基于什么理论基础?( B ) (A) 氨基酸模式 (B) 蛋白质互补作用 © 蛋白质功效比值 (D) 生物价
  5. 在胆固醇代谢过程中,负责的是哪种营养素?( D ) (A) 葡萄糖 (B) 赖氨酸 © 亚油酸 (D) 亚麻酸
  6. 下列哪项不是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C ) (A) 储存、提供能量 (B) 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 运输胆固醇 (D) 解毒
  7. 在评估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以下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D ) (A) 蛋白质含量 (B) 消化率和利用率 © 必需氨基酸模式 (D) 以上都包括
  8. 蛋白质功效比值表示的是什么?( B ) (A) 表现消化率 (B) 利用率 © 蛋白质含量 (D) 净利用率
  9. 哪一种维生素参与了感光物质的构成,缺乏时可引起夜盲症?( A ) (A) 维生素A (B) β—胡萝卜素 © 烟酸 (D) 维生素C
  10. 1kcal =( B ) kJ? (A) 16 (B) 21 © 10 (D) 18
  11. 以下哪种人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C ) (A) 正常成年人 (B) 青少年 © 烧伤病人 (D) 孕妇
  12. 某种食物中的含氮量为4克,该种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 B )克。 (A) 4 (B) 25 © 75 (D) 64
  13. 哪种氨基酸属于半必需氨基酸?( D ) (A) 亮氨酸 (B) 赖氨酸 © 蛋氨酸 (D) 半胱氨酸
  14. 为什么推荐老年人应多吃鱼?这是因为鱼?( C ) (A) 蛋白质含量高 (B) 饱和脂肪酸较多 © 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 (D) 易于消化 营养学上全面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方法包括:从食物蛋白质的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15.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一般使用称量法来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以评估其蛋白质含量。
  16. 计算蛋白质生物价的换算系数: 由氮计算蛋白质的换算系数为6.25,表示每单位氮对应的蛋白质质量。
  17. 食物中含氮量与蛋白质的关系: 食物中含氮量约占蛋白质的14%,这一比例是计算蛋白质换算系数的基础。 蛋白质的消化率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不考虑粪代谢氮的影响,这种消化率称为表观消化率,即实验方法简便且对人无害。 蛋白质净利用率表达为功效比值×生物价,这是评估蛋白质利用率和生物价值的常用方式。 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95%以上,表明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效率较高。 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通常粗粮的血糖指数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的血糖指数高于精制糖。这些数据反映了不同类型食物对血糖影响的差异,指导人们合理选择食材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食品强化通常有弥补营养缺陷、补充加工损失等( )种目的。 (A)3种 (B)4种 ©5种 (D)6种 标准答案:c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标准,营养强化剂加入剂量一般以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 )为宜。 (A)1-2倍 (B)13-1/2倍 ©10倍以下 (D)12-1倍 标准答案:b 10、食品强化的要求是( ),符合营养学原理、食用安全性和感官、工艺、口感、价格方面的可行性。 (A)明确对象和目的 (B)接受强化食品的人数多 ©保证食品卫生 (D)强化食品营养价值高 标准答案:a 11、主食强化需要在精白米面中强化,所用强化剂有( )、铁、钙、赖氨酸、叶酸等。 (A)维生素B1、B2 (B)维生素D ©维生素C (D)维生素K 标准答案:a 12、强化食品的种类有( )和副食强化。 (A)膳食补充剂的添补 (B)载体的选择 ©主食强化 (D)水强化 标准答案:c 13、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 )和物理性污染。 (A)细菌污染 (B)食品添加剂污染 ©化学性污染 (D)有毒重金属污染 标准答案:c 14、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 ),另一方面对食用者造成危害。 (A)食品价格 (B)食品的卫生质量 ©食品的可食用性 (D)食品的外观质量 标准答案:c 15、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直接致病微生物、( )和非致病性微生物。 (A)半致病性微生物 (B)相对致病性微生物 ©间接致病微生物 (D)弱致病性微生物 标准答案:c 16、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 )、不产毒霉菌和酵母。 (A)沙门氏菌 (B)非致病菌 ©低致病菌 (D)混合杂菌 标准答案:b 17、细菌菌相是共存于食品中的( )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A)细菌的分布 (B)细菌的结构特征 ©细菌种类 (D)细菌的大小 标准答案:c 18、细菌的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是将其作为( )的标志。 (A)食品中的菌数 (B)食品中细菌种类 ©食品等级 (D)食品清洁状态 标准答案:d 19、菌落总数可以预测( )和评定食品****变质的程度。 (A)食品耐贮藏期限 (B)食品保洁程度 ©食品价格 (D)食品变质率 标准答案:a 20、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 )、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 )。 在分析给定的营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后,我们得到以下重构内容: 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 篇3
  18. 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是(D)。 A.茶叶;B.磷酸;C.多糖;D.肉因子
  19. 毕脱斑的形成是由于(D)。 A. 核黄素缺乏;B.硫胺素缺乏;C.体内脂质过多;D.维生素A摄入不足
  20. 人体每天约有©%的蛋白质被更新。 A.9%;B.26%;C.3%;D.36%
  21. 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复合碳水化合物(D)精制糖。 A.高于;B.相等;C.不确定;D.低于
  22. 细菌菌相是共存于食品中的©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A.细菌的分布;B.细菌的结构特征;C.细菌种类;D.细菌的大小
  23. 大肠菌群可作为食品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A.杂菌;B.酵母菌;C.肠道致病菌;D.霉菌
  24. 母乳化奶粉中应脱去牛奶中部分(A),以减少肾溶质负荷,并促进其吸收。 A.钙、磷、钠;B.乳糖;C.脂肪;D.维生素D
  25. 学龄前儿童营养素摄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A)。 A.铁、锌、维生素的缺乏;B.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C.碘、硒缺乏;D.钙、磷、钾缺乏
  26. 人体体格测量资料可作为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不同年龄组选用的指标不同,5-20岁组应选用(D)指标。 A.体重;B.身高;C.皮褶厚度;D.身高、体重、皮褶厚度
  27. 实际体重在理想体重±10%内为(A)。 A.正常范围;B.超重或瘦弱;C.肥胖或肥瘦弱;D.无法判断
  28. 青藏高原筑路工人,长期食用罐头食品,出现下肢皮下出血、瘀斑,齿龈肿胀出血,最可能缺乏的维生素是(A)。 A.维生素C;B.叶酸;C.尼克酸;D.硫胺素
  29. 女,30岁,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1年。查体:消瘦、皮肤湿润,甲状腺增大,随吞咽上下移动,心率100次/分。检验:T3、T4增高。最可能的’诊断是(B)。 A.肿瘤;B.甲亢;C.甲低;D.肺结核
  30. 甲亢首选的营养治疗是(A)。 A.维生素D补充疗法;B.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C.碘剂治疗;D.丙硫氧嘧啶(PTU)治疗
  31. 根据WHO的膳食指南,饱和脂肪的能量百分比不应超过总能量的(A)。
  • A. 20%
  • B. 15%
  • C. 25%
  • D. 30%
  • E. 10% 正确答案:A. 20%
  1. 孕早期叶酸缺乏可能引发的后果是(D)。
  • A. 新生儿神经管畸形
  • B. 母体血脂升高
  • C. 新生儿溶血
  • D. 新生儿先天畸形
  • E. 早产 正确答案:D. 新生儿先天畸形
  1. 为了阻断仲胺和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的过程,同时需要给予(D)。
  • A. 维生素B12
  • B. 叶酸
  • C. 维生素B2
  • D. 维生素C 正确答案:D. 维生素C
  1. 维持血钙水平时与维生素D共同起作用的是(B)。
  • A. 甲状腺素
  • B. 甲状旁腺素
  • C. 胰岛素
  • D. 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B. 甲状旁腺素
  1. 运动后,促进肌糖原快速恢复的最主要措施是在(B)内进食高糖食物。
  • A. 3小时内
  • B. 5小时内
  • C. 12小时内
  • D. 24小时内 正确答案:B. 5小时内
  1. 婴儿在几个月龄前不宜添加的食物类型为©。
  • A. 蔬菜类
  • B. 肉类
  • C. 谷类等含淀粉的食物
  • D. 水果类 正确答案:C. 谷类等含淀粉的食物
  1. 高能量膳食最不适合的疾病为(D)。
  • A. 支气管哮喘
  • B. 肺部感染
  • C.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D. 肺结核 正确答案:D. 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