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公众对营养师信任度下降 急需规范和提升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治未病”的理念。然而,当真正面临健康问题时,许多人发现难以找到可信赖的营养师进行指导。这种状况的出现,反映了公共营养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对营养师行业进行规范和提升的迫切需求。 调查显示,过去曾经广受追捧的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由于门槛较低、监管不严格,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士滥竽充数,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营养师这一职业的信任。2005年原劳动部启动的职业资格考试,本意是为了规范培训,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乱象。 为了纠正这一状况,国务院在2016年12月下发了《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取消了包括公共营养师在内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认定。此举标志着对不规范职业资格认定的清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面对这一趋势,中国营养学会及时采取行动,成立了注册营养师工作委员会,通过提高准入标准来推动营养师队伍的正规化。与之前的考试相比,新的考试要求更严格,不仅要求考生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还强调了实践能力的检验,确保能够提供更专业、更有质量保证的服务。 尽管新的考试制度提高了行业的专业性和门槛,但公众对营养师的信任度仍然不高。这反映出整个营养师行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制度到教育再到实践各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的规范化和提升。未来,只有建立起一个既严格又专业的营养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健康的需求,重建人们对于营养师这一职业的信心。 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考试和评估,1500余名的考生获得了注册营养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一成果由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数据支持,该数据明确指出,这些获得资格认证的“正规军”将主要投身于健康相关、食品或农业等领域的工作。具体来说,他们可以在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养老机构、公共卫生机构、餐饮企业、药厂、学校以及媒体等机构从事营养相关工作。 实现角色本位的回归,不仅仅是介绍“怎么吃才健康”的问题。最近,一位名叫朱从军的河北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医师对他的饮食进行了细致的营养干预。这位患者在住院前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并且长期被各种骗子误导,浪费了大量金钱。刘英华主任根据他的24小时尿钠排出量、血钠和血压等临床指标,为其制定了一个低盐、低脂、低嘌呤、低蛋白的饮食方案。这一干预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社会的疾病负担。 临床经验表明,营养干预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可以为住院患者和常见病、慢病患者的疾病康复提供营养支持和治疗,还能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对于健康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膳食管理、营养咨询和指导工作。王晓黎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为百姓提供专业的营养指导非常必要。一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孕产妇等更需要营养师的指导。营养师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通过服务社区和解决公共问题,营养师们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健康,更是为了整个社区和社会的福祉。 在王晓黎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注册营养师的最低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及学士学位,并需拥有不少于500小时的职业实践经历。为了与国际接轨,注册营养师有效期为五年,且必须满足继续教育学分的要求。中国营养学会也致力于夯实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的基础。 2017年,我国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强调了营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全国已有30所高校被批准为注册营养师课程教学基地,包括“双一流”大学。此外,有5个注册营养师考试基地位于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 随着首批通过资格认证的注册营养师人数达到1500名,预计在2018年度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考试中将有更多的营养人才获得资格认证。专家预测,社区将是这些高水平营养师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之一。 范志红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曾连续三年提出在社区试点配备营养师的建议。她认为,这将使社区居民能够接受专业的营养指导,成为营养师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指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开展,营养治疗成为了全科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常见病、慢性病以及疾病康复人群急需的治疗手段。他强调,可以对全科医生进行系统的营养知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让他们有能力成为面向社区的临床营养医师。毕竟,全科医生是社区门诊的主要承担者,具备丰富的相关慢性疾病诊疗能力并熟悉签约居民的身体情况。 王晓黎表达了对注册营养师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效促进我国营养科学和营养师职业发展。借助角色回归的营养师发挥桥梁作用,让营养科学转化为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他期待中国的注册营养师能在全球任何地方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