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肿瘤,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癌前病变、早期肿瘤、进展期肿瘤,不同时期进行诊断治疗会有不同的转归。而转归无非有两种,一是治愈,二是死亡。肿瘤很复杂,研究肿瘤应成为一件常态化的事。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量,肿瘤早诊早治有着重要意义。但也要思考,什么样的肿瘤应该早期诊断?什么样的肿瘤能够早期诊断?早期诊断能够给患者带来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肯定能够获得更长的生存期。但现实情况未必是这样的。比如,前列腺肿瘤、甲状腺肿瘤,早期诊断真能给患者带来好处吗?恐怕不一定。如果一个肿瘤在20年前诊断和今天诊断,对患者来说有着同样的生存期,那这样的肿瘤显然并不需要早诊早治。医学科技发展到今天,应该找到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肿瘤应该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应该明确哪些患者可以在诊断后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要,但应该对早诊早治的临床实践加强规范。比如,针对肿瘤的筛查,目前医疗机构、体检机构都在做,同时还有一些如妇女两癌筛查等政府主导的筛查项目。我国早期的肿瘤筛查大多以惠民项目的形式开展,通过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来建立筛查示范基地,但惠民项目的筛查不可能像科研项目一样严谨,不仅在样本采集等操作环节有欠规范,最重要的是难以完成规范的筛查登记。
2014年成立的中国胃肠肿瘤联盟,已吸引了国内100多家三甲医院加入,胃癌手术量已超过20万例。从这20万例详细登记的手术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北京、上海的早期胃癌占比已逐步上升至近40%,从中可以系统地总结有关并发症问题。此外,统计数据还揭示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患者治疗费用普遍较高,甚至比“北上广”的患者还要高。这也提示,未来必须要提高肿瘤治疗的一致性、规范性,提高规范治疗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