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要点:为什么要做科普?谁来做科普?如何做科普?有哪些成功案例等。
期待与你:迎接科普的春天。
1 为什么要做科普
1-1 提高科学素养的举措
科普工作做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做科普让大家懂得“一切为了患者”这句话的含义。“一切为了患者”就是要给患者帮助和关爱,这不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更多的是心理和情感层面上的。科普不仅能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治疗决策,还可以改变其人生方向。(2)
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李志玲等在《健康报》发表文章,《药学科普 贴合实际更重要》指出:
对家长开展科普至关重要。对年轻家长开展儿童合理用药知识的科普教育工作,是降低儿童不合理用药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1)
1-2 实现健康梦的途径
要实现14亿中国人的健康梦,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人人享有健康,做好医学科普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经之路。科普是 “保健品”,是保障和促进健康的保健品。通过科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合理就医。(3)
1-3 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2023全国医学科普年会会议主题:健康中国,科普创新。会议强调,医学科普工作者应积极面对挑战与到医学科普事业中来,不断适应新时代要求,绘就医学科普宏伟蓝图。要以人民生命健康科普需求为导向,弘扬以人为本的生命健康科普观,构建新时期生命健康科普体系。(3)
1-4适应医疗理念转变
随着医疗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教育的“戏份”逐渐增多且愈加重要。(6)
2 谁做科普
2-1 医务人员是主力军
医师是传播者,医学科普的主力军是医务人员。科普是在传递人文关怀。它能帮助公众理解医学科技与治疗进展,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也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润滑剂。(3)
2-2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社会是科普工作的关注者,科普创作与传播需要全社会关注。科普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科普有为更有位。人民群众需要科普,人民健康需要科普。目前正是中国医学科普事业发展的**时期。(3)
3 如何做科普
3-1 KAP模式值得推广
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李志玲等在《健康报》发表文章《药学科普 贴合实际更重要》指出:
知信行模式(KAP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他将人类行为改变分为获得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可以利用调查问卷获取科普素材。将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以合理可靠的证据作为科普创作的基石,并将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有趣实用的语言表达出来。
3-2 “三板斧” 保科普成效
舞好“讲得对、讲到位、讲得好”“三板斧”,让健康知识切实转化为公众的健康行为。(6)
3-3-1 讲得对:王牌亮相 提供质保
“谁来讲”,意味着健康科普的专业性、科学性是否有保障。
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百余名专家组成专家库。专家们带着“协和医生说”品牌,在媒体平台上提供健康指导,还在制定健康促进相关政策、解读新政策与疾病防治指南、推进健康保健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成立医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引导、规范和鼓励医务人员的医学科普行为,挖掘和培养科普人才。(6)
Ⅱ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的科普主力军是医学博士团,来自82个专业的300多名医学博士是其中的核心成员。打造“市立医学博士科普天团”代言人,录制《博士健康课》短视频,足迹延伸到社区、企业。通过“选、练、赛、用、奖”,保证健康科普高质量稳定输出,构建全链条的人才培养。(6)
3-3-2 讲到位:因人制宜 量身定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不同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小卫士训练营”,让孩子们在充满欢声笑语的科普活动中掌握健康知识。老年科“爱馨社”制作系列科普视频和老年护理专业培训课程,传递健康知识。门诊部开展精准健康教育服务,向3个月内通过门诊服务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的就诊者推送健康知识,方便患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其自身疾病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降低信息搜寻成本。(6)
3-3-3 讲得好:创新形式 入脑入心
把晦涩的医学知识讲得清楚、讲得有趣,直击受众内心,并将起转化为人们实实在在的健康行为,需要下苦工。2014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与当地电视台举办电视科普节目《医生来了》。以“青年医生主持人+权威医学专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巴蜀笑星”的阵容,青年医生担任主持人,做专家和电视台主持人之间的桥梁;医学专家为医学知识的科学性护航;巴蜀笑星自带流量吸引观众,提话题,增趣味。要想吸引观众,话题设置是关键因素。慢性病、常见病知识,以及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养生等话题最受关注。此外,健康日、网络热点、新闻事件等也是话题的重要来源。(6)
3-4 思想与灵魂+热爱与坚持
3-4-1 思想性是科普的价值
有定论的健康科学知识,要规范、客观表达。科普的作用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精神,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健康科普尤其不能缺乏人文精神。优秀的科普创作不但要承担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任务,而且要有爱心、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想大众之所想,急大众之所急,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引起公众共鸣的作品。(6)
3-4-2 既要有灵魂也要有“信达雅”
与学术性的科研论文相比,科普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优秀的科普创作者既要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又要有感性的表达能力。科普可以看作是对科学知识的“翻译”。就是要把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每个科普工作者都应该是很好的“翻译家”,他们所做的翻译工作同样要做到“信达雅”,在阐述科学知识的时候,灵活运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固然重要,但表达准确更为重要。(6)
3-4-3 既要热爱也要坚持
科普创作,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并不容易。只有真正热爱科普创作,并且愿意用科普创作服务大众的人,才会乐为打造科普精品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健康科普更是要通过其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现自身的价值(6)
3-5 提供高质量科普知识
国家卫健委、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康科普知识应当具备的5个条件:正确政治方向;内容准确科学;基本要素齐备;不含违法信息;主题契合关切问题,语言与文字通俗易懂,形式易于理解、接受、参与。(10)
4 科普工作范例
4-1 设立地图、跨界合作
张贴地区地图,不同颜色的箭头贴着开展过科普的地区和计划要去科普的地区。建立微信群,打造24小时健康咨询答疑阵地。定期与群友互动,开展健康科普,并解答疑问。通过广播电台开展健康科普。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带领科室同仁对本科室患者开展健康科普,让更多人参与到科普活动中。(2)
乳腺科医生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做跨界节目,请乳腺科医生和内衣设计者谈乳腺癌患者术后需求点;脱口秀科普,以活泼轻松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传递乳腺健康知识。(2)
4-2 全周期、全过程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幼健康科普团队以“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为导向,“走村入巷”做科普讲座,打造网络“科普达人”,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健康知识惠及更多基层群众。(4)
4-2-1 科普进乡村
妇幼健康科普团队,根据专业划分为妇科、产科、外科、内科、生殖医学等11个小团队,整体活动和小团队活动相结合,送医下乡。参加“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活动,开展科普宣巡讲、义诊;参加宣传部、组织部、妇联、文明办、红十字会组织的活动,组织科普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幼儿园进行科普巡讲、义诊活动。(4)
4-2-2 专家上“云端”
确立“做优线上平台科普专家上‘云端’”的思路,打造新媒体健康科普传播矩阵。建立涵盖医院官网、义诊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平台的新媒体科普宣传平台。遴选产科、儿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超声科知名专家,打造健康科普“IP”。(4)
4-3 培养“科普翻译官” 探路传播新模式
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发“智慧云厨”健康传播管理体系,推行全员健康传播积分量化管理制度,致力于培育医务人员成为“科普翻译官”、当好“科普经纪人”。(5)
4-3-1 现场+云端 掌握健康流量密码
医学体验活动是众多健康科普传播活动之一。湖南省儿童医院邀请患者走进模拟手术室,麻醉师讲解科普知识。将健康传播的关口前移到幼儿园,建立“爱眼护眼娃娃班”,宣讲护眼知识,免费的视力筛查。院内的楼梯间、走廊办起科普时空馆,将医学科普场景化、趣味化、生活化,让就医的患儿及家长开启沉浸式的科普之旅。搭建起互联网科普矩阵,设计科普吉祥物“乐小宝”,开发建设“智慧云厨”健康传播管理生态系统、H5科普微站、“了不起的医生”视频直播平台、“乐小宝”儿童健康云科普馆、“趣长情报局”身高管理小程序等,实现科普形态全覆盖。(5)
4-3-2 机制创新 激发科普活力
用好绩效管理这根“指挥棒”,综合考量医务人员完成健康传播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宣传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等因素,实施《全员健康传播行为积分量化管理方案》。该方案涵盖“机制赋能、品牌培养、科普生产、科普传播”等6大板块,分18个类别128个子项目积分内容,根据医务人员个人参与健康传播活动的频率和贡献设定相应分值,并将其作为晋级晋职、评先评优、典型推荐的重要依据。引导医务人员实现从“我怕传播”到“我想传播”“我要传播”,再到“我能传播”的转变。组建“乐小宝科普学院”,将各科室科普专员联系做一起,下科室开展培训,督查年度指标完成情况。每两年一次的“大家讲科普”能力大赛,培训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科普知识和技术能力,尤其注重年轻骨干和新入职人员的科普技能培养。形成了科普投稿指南、新媒体管理办法、学科社会影响力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且办健康科普的年度指标融入每周的学科建设查房中,定期督导。科普工作不仅为医生树立了个人品牌,还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和理解,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5)
4-3-3 数智赋能 管理贯穿传播全程
“智慧云厨”健康科普传播管理生态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为医疗机构在健康传播领域解决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可视化管理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健康传播领域信息化管理的空白。该系统不仅能进行投稿、审稿、登稿、积分、统计,并且还能设有标识管理、图片共享、数据报表、课程学习等管理模块。该系统与医院官网、云科普馆、视频直播平台、H5科普微站、专家信息库等多场景融合,可实现集中发布和准确传播,大大提高了医院健康传播效率。今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写稿审稿技术等也被引入“智慧云厨”信息系统,为医务人员制作科普作品提供技术应用和参考。(5)
4-4 左手是专业 右手是科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创建的健康科普平台。全院各科室均装有该程序。科普平台实行数据一体化管理,即院内网、医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享一个健康科普资源库。医生看诊时,可通过院内网实时调用资源库信息,按需生成健康科普处方。患者也可以直接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查看该院网站和公众号里的健康科普知识。左手是专业,右手是科普,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把更多的医学健康知识教给公众,为他们所知、所获、所用。健康科普传播应朝着专业化、学科化进程发展,让健康科普成为公众对抗疾病的 长效处方。(7)
4-5 打造“科普官”品牌 开辟精准赛道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十院”)的“十院科普官”项目被评为上海科普品牌。上海十院创立“十院科普官”品牌,组建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积极输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健康科普知识人才队伍,并且创新推出了科普工作“四首”模式,形成了一条“请进来-走出去-活起来”健康科普传播链,让健康科普输出更精准。(9)
4-5-1 创新“四首”模式 助力科技科普两翼齐飞
上海十院“四首”科普工作模式,即首创首席科普官、首推科普训练营、首立科普建设培训项目、首建科普电视台。遴选10名首席科普官,组建10支科普小分队,制定工作方案、目标,引领更多科普官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推出科普训练营,围绕政策解读、科普实操、品牌打造、赛事交流等方面提升业务人员的科普素养和科普能力。训练营“教官”均来自做相关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包括报刊、电视台的资深媒体人,影视、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科普官们逐渐成为“六边形”战士,他们既懂政策、懂医学、懂人文,又会策划、会创作、会传播,力争用更优质的方式、方法做好科普工作。开启首届院级科普培育计划,设置重点项目、立项项目、培育项目,动员各科室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同时,通过理论引领,让科普工作更有规律可循,让医务人员科普热情得到顺利转化。(9)
4-5-2 “点线面”辟新局 推进高精尖科普建设
科普工作重点:优生优育、“一老一小”、慢病管理、心理健康、中医中药、传染病管控。除了规划课题,还结合卫生健康日开展咨询活动。(9)“点”在于人,即强化人才培养,着重强调“送出去”,增加院外优秀科普经验交流机会,拓展科普思路;“线”是指牵线科普与业务双融合,持续积蓄科普受众基数,增进科普粉丝粘性,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与健康科普工作的融合互促;“面”则是更加积极联动社会资源,扩大科普效应覆盖面,让老百姓从各种渠道获得健康咨讯。(9)
与区科协合作,将科普读物发给更多的群众。以人体器官、疾病为线索,编制健康科普进社区专题课程,形成菜单式选项,供有需要的群体针对性选择科普内容,期待进一步形成与社会资源的深入联动模式。(9)
参考资料
(1)吴刚. 药学科普 在细节中体现“温度” .健康报,2022-3 ?
(2)李莉. 一名科普医生的蝶变.健康报,2022-3-10 第3版
(3)科普是健康的保健品.健康报,2023-12-27第5版
(4)走出一条健康科普的群众路线.健康报,2023-9-25第3版
(5)李奇,喻小芳,覃雅芬. 培养“科普翻译官” 探路传播新模式.健康报,2023-9-13 第5版
(6)吴倩. 舞好“三板斧”健教见实效.健康报,2023-11-24 第4版
(7)郑艺姝. 左手是专业 右手是科普.健康报,2023-6-12
(8)健康科普创作并不简单.健康报,2023-5-10
(9)杨静,李琳. 打造“科普官”品牌开辟精准赛道.健康报,2024-4-12 第5版
(10)增加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健康报,2022-6-2 第1版
本文来自转载,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